查看原文
其他

惊蛰 | 被春雷惊醒的“自然教育”:孩子们如何“地理大发现”?

2017-03-05 田晨 新校长传媒


今日叙事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描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所以若刻板印记,并不科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借助先人的智慧,更好地认识自然万物,天地规律呢?





惊蛰,春雷叫醒了谁?

文/田晨


春雷乍响,原本冬眠着的虫虫特工队也纷纷出动了!这是“惊蛰”二字给我们呈现的一幅“自然笔记”画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上问问五湖四海的朋友:“惊蛰前后,您那里响过第一声春雷了吗?”,恐怕得到的回答会千差万别。像小田先生居住的大理,早在惊蛰这日的半个多月前就已经响过2017年的第一声春雷了,昆明的春雷基本也是在2月上旬就滚过天际。


根据国家气象局长期监测得出的城市气候平均春雷日期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在惊蛰到春分期间“奏响”春雷,黑龙江哈尔滨则要到5.1以后,那时已经将近立夏,而更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要到5月24日左右才能听到“春雷”,那时已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可是,现如今这片土地大多是在谷雨时节迎来初雷,那么问题又来了?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的黄河流域先民们,你们是在说梦话吗?并非如此。我们能从史料文献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有一天,居住在黄河流域长安城的唐代皇帝准备出去打猎,当他们来到郊区,发现一群大象正悠然走过,大臣们觉得有些危险,就赶着皇帝悻悻地回宫了。这依然不算最神奇的,要知道现在只有在甘肃、四川、陕西很窄小的一些山脉中才能发现的世界珍惜物种大熊猫,其实在几百万年前的北京就能撞见。


没错,气候不仅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是不同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在不断变化,几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所以当时,初雷在惊蛰时节响起可能就是一个事实。黄河流域的先民非常聪慧,经过对太阳位置以及日照长度长期的观察,在一年中以二十四节气标记出了物候变化,以此来指点农耕时令。古人尚且知道以观察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那么到了现代,我们只是刻板地记着惊蛰之日响春雷,虫出动,并以此来印证自己所在地区的物候,就未免成为刻舟求剑之举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这些气候节点呢?很简单,直接地感受物候,感受自然,观察与记录自然,形成自己的自然笔记和物候档案。孩子们通过记录、沉浸、发现、探索,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想想看,如果不是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舰,在5年的环球航行中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又怎么会有《物种起源》的诞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小小“达尔文”?


”训练自己成为物候观察员并不难,我们只需要一个小工具包,里面装有:


  • 1)一只可以测量气温,也能伸进泥土和水中的温度计

  • 2)一只湿度计

  • 3)一只笔

  • 4)一个速写本

  • 5)一把尺子

  • 6)一个放大镜


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双脚,双手,双眼,双耳,鼻子和嘴巴,就可以了!


正如宋英杰老师所说,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依赖于头顶这颗最近的恒星——太阳获取能量,所以我们首先要观察和记录的就是太阳。


  • 1)每天,选取起床、中午和睡觉三个时间点,看看温度计和湿度计的刻度,并把数字记录在表格中。

  • 2)在天晴之日,看看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并把时间记录在表格中。

  • 3)哪天下雨了呢?下了多长时间呢?如果在阳台上用一个杯子接雨水,看看下了多久就接满了一整杯?随着时间推移,接满一整杯的时间有没有变化呢?这些信息也可以记录下来。



除此之外,当我们走在放学路上,在小区里散步玩耍或者周末全家去公园或郊区游玩,就可以尽情地做当天的自然笔记了。古人所说的惊蛰时节的“花信”,是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植物和植物身边的昆虫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信息。五日为候,那么在不同的“候”中,植物是怎样的状态呢?看看哪些花开了,哪些花没有还没有动静,哪些花落了?把植物的状态用自然笔记的方法给记录下来。


就像这样▼



  • 1)用画笔记录下来植株的状态,眼睛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要添加想像的成分

  • 2)可以把植物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专门给记录下来,比如叶脉、花朵和种子

  • 3)用尺子量量植株叶、茎、花、种的高度、长度、宽度或者直径,把数据标注在旁边

  • 4)看、闻、尝、触、听,再把其他五感信息给补充完整

  • 5)时间地点与天气信息,能把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下来的数据同时标注其侧,就更加完整了。


等等,植物怎么听?

闭上眼睛,听听风的声音。

听到昆虫的声音了吗?

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吗?

听到几种鸟叫了呢?


当顺着这些声音再寻找,就会发现更多地物候信息了。“桃始华”、“仓庚鸣”这是古人记录惊蛰时节的物候信息,你的发现又是什么?


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可能在同一个区域,有些已经开花了,有些还在沉睡。去看看它们是不是长在不同的地方?有些是不是朝阳?有些是不是背阴?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它们所在地方的温度和湿度有没有一些微小的差异?甚至,可以把温度计插入植物所在的土壤中,看看土壤与空气的温度有没有不同?把这些小观察,小发现都记录在自然笔记中。


除了对自然元素的观察和记录,你自己的感受也非常重要,此时此刻,你觉得天气怎么样?热吗?冷吗?风大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还是像小刀子一样,亦或是已经又了暖暖的,痒痒的感觉了呢?这种感觉让你觉得心情如何?启发了怎样的联想,亦或是问题?我们可以把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也写下来。


二十四节气是重要的农耕时令,然而好吃的都可以在超市买到的城市小朋友们已经很难体会到“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的生活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试着带着“自然笔记”的方法来到城郊的农田,看看这个时候地里都在忙着什么?农民已经开始农耕了吗?他们在为种植什么做准备?他们会怎样去种,种多长时间,什么时间灌溉,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收成,这些时间节点,农民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判断的呢?


当我们把温度、湿度、日照时长,降雨,自然手绘,五感观察,田野调查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得到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自然笔记了,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记录一整年,就能得到一份一手的自然笔记日历,也是一份真实的物候档案。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居住在天南海北的小同学手中的物候档案汇集起来,就真的可以看到什么是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从我们的自然笔记中,做一场“地理大发现”



惊蛰对于田野学校来说,是个生机勃勃的时令。大理苍山上的报春、山坡上的杜鹃、山脚下的樱花都已经开放,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要准备好田块,赶着下一个节气——春分时撒种育秧,立夏时插秧,端午时改午,火把节时除虫,中元节时扬花,中秋节时收割,这就是稻花计划在今年全年的“稻可道课程”,我们要亲力亲为地通过劳作去验证这古老的农耕时令。


惊蛰的这一声春雷,唤醒春虫,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让我们勇敢地走出水泥丛林,回到自然之中,感受山川大地中的勃勃生机。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新校长传媒“教育日课”栏目正式开启

面向作者本人的打赏机制也正式启动


▼ 

作者 | 田晨,不一樂乎田野学校校长 

责编 | 黄春霞

“新校长传媒”商务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校长相关内容

优秀教师必读书目50

智读 云谷学校 | 教室天地

8分钟人生 小学书目 | 超越阶层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的小事

 教师竞争 | 班主任 小学教育三大“坑”



/ 小学语文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 万物启蒙,中国智慧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